“千万工程”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与经验
“千万工程”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与经验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战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浙江要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同年,在习近平亲自推动下,“千万工程”在全省启动,开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2022年11月,浙江省委提出要充分发挥“千万工程”龙头作用,加快构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乡村振兴新格局。20年来,“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迭代升级,但贯穿其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一直没变。
20年来,金华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树立起生态绿色共富新标杆,其间涌现出许多“千万工程”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居和先进做法,花园村就是较为典型的代表。2003年6月,在全省“千万工程”会议结束后仅6天,习近平同志就来到花园村调研。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郑重叮嘱要着力改变“农村是落后社区”的状况。20年来,花园村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以“千万工程”为抓手,不断推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如今已成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唯一一个村域小城市试点。金华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来,花园村更是被选树为和美乡村典型。
花园村从“千万工程”向和美乡村转进的实践路径
2004年,花园村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成为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以来村庄整治提升的标杆。花园村以此为起点,拉开“千万工程”建设的崭新序幕。当年10月,花园村合并了周边9个村组建成新的花园村,村域面积增加5倍,人口增加10倍。为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花园村制定了《花园村总体规划方案》,理顺村庄发展布局,实行“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新模式。与此同时,花园村先后通过加大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做好社会保障托底工作等,提升花园人的幸福指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花园村坚持“先富带后富、强村帮弱村、共富更要共享”理念,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探索农村就地城镇化新路径,为打造新时代和美乡村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是提升村庄建设能级,要素资源由“散”到“聚”。花园村作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出口基地,造就了一批花园“富翁”。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先富的花园村,依旧记挂着尚未富裕的兄弟村。为此,花园村在2017年开展第二轮“一村并九村”,村域面积扩展到近12平方公里。并村带来的虹吸效应,使得花园村人力资源更为集聚,如今已有5万多外来人口工作生活在花园村。从小花园到大花园,花园村就像一个持续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动力的“策源地”,在探索中不断拓宽共富路径,激发发展潜力。
二是增强村庄发展动能,产业结构由“单一”到“多元”。习近平同志在花园村考察期间,对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给予肯定,这给了花园村巨大信心。花园村不断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向科技化迈进,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科技竞争力的生物、新能源、铜业、新材料、药业“五朵金花”。与此同时,花园村持续推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经过10余年发展,花园村已形成红木家具全产业链和产业群,涵盖红木家具设计、生产、销售等所有产业环节,在国内同类市场排名第一,红木家具产量占全国1/3。如今,花园村已拥有1家上市公司、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有2950家个体工商户,三产协同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三是不断探索农旅融合,美丽生态换来共富新跑道。“田园中的城镇,城镇中的花园”,这是每个来过花园村的人由衷的赞叹。这得益于花园村推动村庄建设景区化,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实现了村域风貌提升。与此同时,不断拉长产业链,打造农旅休闲景区。如今,花园村已成为浙江省首个单独以村为单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打造出的“木雕+旅游”“农业+旅游”“非遗+旅游”等精品项目深受游客喜爱。
四是推进产城深度融合,治理理念从“管理”变“治理”。村子大了,人口多了,如何治理好这个超级村庄又成了新问题。2020年6月,全国首个村级市政管理委员会在花园村挂牌成立,花园村城市化建设有了“大管家”,推动其公共服务模式向城市化大步迈进。为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花园村还与华为公司联合打造“智慧花园”项目,建设数智党建、全民共治、优质服务和产业富民四大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关联到户、服务下沉到户。截至目前,“智慧花园”已完成数十项应用开发,其核心App“浙里花园”还入驻“浙里办”平台,有效推动了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千万工程”与和美乡村有效衔接的经验
纵观花园村从“千万工程”到和美乡村,其实现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实现就地城镇化,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基层治理走向善治,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当然,花园村作为先发优势明显的富村强村,其推动村庄建设从“千万工程”到和美乡村跃迁,进而实现有效衔接的发展进路不一定具有很大的参照性和可复制性,但其做法背后的启示是有共通性的。
经验一:要坚持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科学的政策一旦制定出台,要取得实效,就必须长期贯彻执行。花园村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一条就是遵循了习近平同志在金华调研期间的相关指示精神。2004年8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金华考察调研时指出:“将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农村的生活质量不差于城市,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花园村在“千万工程”向和美乡村转进时,就紧扣城乡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共富这一核心理念,从而向村域小城市大步迈进。花园村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切实将村域打造出既有核心产业业态又带动周边镇村发展的村级城市,让本村和周边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村域先行富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福利,实现区域内的同步受益、共同富裕。
经验二:要依托新型城镇化。习近平同志在金华调研期间,专门就城镇化作出指示,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花园村作为村域小城市试点单位,其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沿着要素集聚推动就地城镇化的发展逻辑实现的。通过两次“一村并九村”,对周边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自然村进行合并,以空间、要素、资源、体系等整体配置的方式实现结构重塑,推动村民和外来务工者就地城镇化,为打造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验三:要推动观念迭代。习近平总书记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变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浪潮的方向,不断刷新发展理念。从花园村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了产业工业化—产业现代化—推动共建共享—追求精神富足—区域城市化这样一个迭代升级的过程,这是浙江精神中“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生动体现。以花园村数字化改革为例,其治理实践就是从组织整合、服务内容和管理机制等多个维度发力,以数字化推动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智慧化,让基层治理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有效提升治理效能,进而实现基层善治。
花园村从“千万工程”向和美乡村跃迁,是对现有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跃迁。许多地区的物质基础和公共服务能力、服务需求与花园村有着较大差距,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紧迫性也没有花园村明显。但花园村的实践,是一条弥合城乡差距、丰富现代化治理手段的优选路径。在构建新时代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要求下,花园村的模式不一定能复制,但其实践路径可以为其他乡村所借鉴,即将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与村庄发展理念统合,不断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增强村民参与治理流程的能力,从而强化乡村治理体系的回应性和适应性,进而解决乡村治理主体弱化、治理内容复杂化、治理手段受限等问题,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